電子報
電子報

程玉海要求社科工作者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本報訊(記者陳升磊)5月23日,思政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第一次學術年會在圖書館報告廳隆重舉行。年會的主題是“加強科學研究,凝練研究方向,提高學術水平,推進科學發(fā)展”。年會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校黨委書記程玉海出席會議并講話,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馮健參加了會議。
  程玉海首先代表校黨委、行政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各位教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孜孜以求、一心向學的莘莘學子致以親切的問候。他對多年來思政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地肯定,并對學院未來的發(fā)展寄予厚望。
  程玉海針對社科工作者擔負的時代責任及教學科研工作任務談了四點意見。
  一、偉大的時代與社科理論工作者的責任。他指出,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的高速發(fā)展是過去任何時代都沒有出現(xiàn)過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國家、社會甚至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不僅令世界震驚,就連我們自己時有驚嘆之感。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它為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環(huán)境,提供了豐富而嶄新的課題,并發(fā)出了開展基礎理論現(xiàn)代化研究的召喚。時代呼喚理論的發(fā)展,而理論發(fā)展的責任,既是全體人民的更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我們需要研究、發(fā)展、推進理論研究工作,使理論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轉化為意識形態(tài),然后轉化為國家政策,變成我們民族的意志,再融入到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應當立足時代要求和發(fā)展實際,著眼基礎理論現(xiàn)代化的要求,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特點去從事理論研究的工作,從事理性思維的工作,從事理論概述的工作,義無反顧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社會科學理論工作的責任。
  二、學無止境,更無捷徑,只能從基礎做起。他指出,當今之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異常迅速,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繼續(xù)教育和終生教育的理念,把學無止境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堅決杜絕因貪圖“終南捷徑”而導致的膚淺和學術不端,踏踏實實從基礎做起,豐富并夯實、筑牢自己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專業(yè)基礎知識、專業(yè)知識和學科方向知識,為教學科研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三、凝練學科方向,養(yǎng)成團隊精神。他指出,凝練學科方向是做好學問、到達學術前沿并成為“學問家”的前提,是考驗青年學者意志力和堅韌度的重要內容,也是青年人成長成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做學問最忌好高騖遠和見異思遷,只有心無旁騖,百折不撓,培育科學精神,追求科學目標,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美麗風景;但是,凝練學科方向絕非一個人閉門造車、單打獨斗,而是要在一個志趣相同的團隊里和大家聯(lián)合攻關,這樣,團結、寬容、包容、兼容的合作與團隊精神就尤為重要,只有把個人追求和團隊目標結合起來,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闖過教學關,教書育人、育人育己,功在人間。他指出,教師闖過教學關,不亞于“破關斬將”的艱苦鏖戰(zhàn)。教學是知識傳授,是藝術,更是心血與汗水。學生需要“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能否闖過教學關既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關系,也是認真?zhèn)浜?、講好、總結好每一節(jié)課,把每次課都作為一次“機遇”的結果。教學好必然推進科研,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做學生人生的導師,教師需要用自己優(yōu)秀的品格去引領學生,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我們要充分用好學生對教師的仿效心理,真誠贊美美好和光明,勇敢追求正義和真理的渴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干預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使學生不僅擁有知識和能力,而且具有健全的人格。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自己的任何憂愁、焦躁等波動的心態(tài),都不能帶到課堂上,因為渴求知識的學生在看著你,學習你。他同時強調,在任何時代,無論教學還是科研都有一個政治方向的問題,理論研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堅定的政治方向任何時候都是密不可分的。
  黨委宣傳部、教務處、人事處、社科處、團委等單位負責人,思政學院全體教師和部分研究生參加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