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采訪
現實生活中,表面看來有些事情或事物很平常,沒有什么新聞價值,但如果借助于聯(lián)想和感悟,就能夠將本無新聞價值或有新聞價值人們卻“視而不見”的新聞挖掘出來,從而寫出更具深刻主題或更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
做人難,寫人更難。當下,立人設盛行。但既然要立,難免遠離真實。如泥塑的柱梁,遲早會崩塌。前些天,“傳媒茶話會”編輯找我聊人物寫作,談及寫人的若干原則。自覺還有些價值,回復內容,稍作整理如下。
在北京一次新聞培訓中,老師告訴我們,美聯(lián)社對人物通訊的采訪要求是至少采訪17位與他相關的人物。這句話,讓我受益良多。
“胳膊下的文件夾”、利用可視化思維進行在線調查、激將法、請外地同事代為提出采訪……面對棘手的調查,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們最常用的突破技巧。?
《村里那位教計算機的邱老師從抓黃鱔湊學費的少年成長為中科院博士一位鄉(xiāng)村教師是怎樣改變這個孩子的人生》是“橙柿互動”APP的第一篇獨家報道。當我去黃國平老家四川儀隴的飛機上,我在想,“橙柿互動”APP是新的融媒體平臺,但不管如何,快報對內容的要求...
要弄清寫言論稿要不要采訪,先要明確采訪的目的。采訪,就是通過調查或訪問的活動,獲得新聞事實。這就是說,你要寫新聞稿件嘛,寫之前就得要采訪,只有通過采訪,才能發(fā)現報道的題目、人物、事件,在此基礎上,才能下筆寫成稿件。而言論稿,主要是闡述道理和自己見解的,一般不需要專門采訪就可寫作。
“怎樣解決問與記的矛盾?”這是初學寫作的通訊員經常遇到的,其實這個問題主要是對采訪工作不熟悉造成的,隨著實踐經驗的豐富,這個矛盾是不難解決的。當然,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些規(guī)律可遵循的。
新聞存在于生活中。即使生活在基層的普通干部,也經常會在身邊直接或間接發(fā)現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如果發(fā)現新聞線索的是報道員或新聞干事,他就會聞風而動,順藤摸瓜,深入采訪,而作為一個普通干部、新聞愛好者,那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領導同意你去采訪嗎?你有采訪的時間和交通工具嗎?被采訪者不買你的賬怎么辦?這些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別說是基層的報...
不知道你剛開始學習采寫新聞時遇到過這種情況沒有:下去采訪,往往只帶著兩只耳朵,一個采訪本,人家說什么,自己就聽什么,記什么,結果,忙忙碌碌記了一小本,晚上回來一翻采訪本,可以寫成稿子的素材不多。這是一種大海撈針式的采訪,費勁大而收獲小。為了克服這一弊病,我們就要把大海撈針式的采訪改為目的性更強、所談問題有一定限制的采訪,或者,干脆在采...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辈蓪懜寮彩沁@樣。有時抱著某個寫作目的去采訪,結果一無所獲,而在采訪過程中卻發(fā)現了寫作計劃之外值得一寫的題目,這就是新聞工作者常說的“意外收獲”。
采訪氣氛呆板、不活躍和千篇一律,是沒有采訪經驗的初學寫作者很感頭痛的事。別小看這種采訪氣氛的不活躍,它很影響被采訪者的情緒,也常使采訪者處于尷尬局面,弄不好,會使采訪被迫中斷或草草收場。
采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我問你答”就能解決問題。你要想獲得“真材實料”,就必須在態(tài)度、方式方法上下點功夫。否則將兩手空空,無功而返。?
歌曲《死了都要愛》里有句歌詞是這樣的:“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碧子玫讲稍L中,就是把每次采訪都當成與采訪對象最后一次相見,不要抱有“反正有聯(lián)系方式,下次再采他”的想法。?
采訪氣氛呆板、不活躍和千篇一律,是沒有采訪經驗的初學寫作者很感頭痛的事。別小看這種采訪氣氛的不活躍,它很影響被采訪者的情緒,也常使采訪者處于尷尬局面,弄不好,會使采訪被迫中斷或草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