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我們搞“小報道”,很有讀者!任洲為方便快速閱讀,現在的報道多強調小板塊劃分,小標題分割。然也有例外——都市快報在2015年1月推出的版面《小報道》別具特色:3000字報道從頭到尾不用一個小標題,而是靠故事發(fā)展、人物活動來自然推進報道,吸引讀者閱讀。在聲畫多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紙媒的偏靜態(tài)長文本閱讀是劣勢,但換個角度看,也正是特色所在。...
“點面結合”:“先點后面式”杜先龍陳新王莉敏新聞報道面對的是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如汪洋大海。記者的觀點在相當多的時候,是落在這汪洋大海中的“一片水域”或“一個島嶼”上,報道的筆觸也是落在現實生活的某個“點”上。但“點”與“面”是分不開的,“點”離不開“面”,“點”反映了“面”,“點”可以說明“面”。
“點面結合”:“先面后點式”杜先龍陳新王莉敏在10月21日刊出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先點后面式”,今天我們來談談“先面后點式”?!跋让婧簏c式”,是先將“面”上的情況介紹出來,讓讀者有一個概括性了解,再解剖一個或若干個“點”,讓新聞事件更形象更具體,讓新聞人物更生動更豐滿,讓新聞觀點更深入更貼切。?
“點面結合”:“點點組合式”杜先龍陳新王莉敏?“點點組合式”,說的是在一次主題報道中,用若干個同類的“點”的報道,共同反映一個“面”,從而使整個主題報道既有“點”的生動性,又有“面”的豐富性,其效果也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性。
“點面結合”:“點面融合式”杜先龍陳新王莉敏“點面融合式”,是指一篇文章中既有“點”的亮度,又有“面”的寬度,不用分篇就將“點”與“面”巧妙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合而為一。這是“點”“面”結合最高的藝術形式,需要精心的策劃和深入的采訪,需要縝密的思辨能力和熟稔的文字功夫。
“在新聞里放一張臉”楊家德近日翻看攢下的厚厚一摞報紙,因時間關系,大多只是匆匆瀏覽一下,但人民日報2018年的《新春走基層》專欄的稿件,卻都是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原因在于,文中用一個個普通人的生動故事,展示新時代的新氣象和人民生活的新變化,從而使報道“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別具吸引力、感染力。?
如何才能寫出“獨家”的稿子?王瓔寫出“獨家”的稿子,是記者的追求。然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素很多,而善于發(fā)現和發(fā)掘是其中重要一條。羅曼·羅蘭曾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套用一下,也可以說,生活中不缺少新聞,而缺少發(fā)現。
把新聞寫得短些,一方面是指絕對字數少,如寫消息,或三五百字,或千八百字;另一方面是指相對的“短”,也就是說即使文字不少,但讀者閱后不僅不會感到絮煩,還有意猶未盡之感。如何短下來,不外乎精心煉字、煉句及煉章。
采寫新聞通常會遇到如下兩種情形:一種是采訪對象事先沒有提供基礎性材料,需要記者自己觀察、記錄,一般突發(fā)新聞或者現場新聞大體如此;另一種情況,是采訪對象事先準備了基礎性材料,記者在此材料基礎上進行深度加工。就后者而言,我認為,是“站在”材料上寫還是“躺在”材料里寫很重要。多年的采訪經驗表明,“站在”材料上采用“拎起來”的辦法寫,是寫好新...
如何為自己的稿子找出路(下)楊玉辰?四、善于“量體裁衣”,增強寫稿的針對性。一個媒體有一個媒體的特點、要求,同一篇稿件,可能適合這家媒體刊登,而不適合那家;甚至大報能刊用的稿件,小報倒未必適合刊用。因此,我們在采寫稿件開始,最好就要想好投寄哪家媒體,不要等到稿件寫成了再去考慮“選婆家”。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少采寫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對...
如何為自己的稿子找出路(上)楊玉辰?前不久,我們收到一個通訊員寄來的厚厚一摞稿件,數了數,計43篇;且篇篇都打印得整整齊齊、清清楚楚,許多稿子上還附有照片。我們在贊賞他嚴肅、認真、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的同時,也站在他的角度來了一番思考:這么多稿件沒有及時發(fā)出或沒有刊登,這豈不是做了大量的“無用功”?進而想到,只知埋頭采寫,不善于為寫好的稿子...
我認為,當好一個通訊員沒有什么訣竅。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也有些訣竅。我的體會是,一是要有興趣,對新聞有了興趣,就會自覺地“修學儲能”,終生為之獻身,且無怨無悔,樂此不疲;?二是要勤奮,“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像《中庸》中說的那樣:“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毕襁@樣奮斗下去,...
二、拓展和延伸新聞視角捕捉新聞的“第二落點”,就是用一種拓展和延伸的視角來看新聞事件,并發(fā)現與之不同的相關新聞?!暗谝宦潼c”與“第二落點”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從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式報道。
新聞報道中,一個關注率很高的新聞事件往往能夠引發(fā)出與之關聯(lián)的其他新聞事件,這些事件也許已經存在,也許即將發(fā)生,但其新聞價值是由前者引發(fā)或提升的。這些新聞事件,相對來說就是新聞的“第二落點”。尤其是當我們錯過新聞的“第一落點”時,追蹤新聞的第二、第三落點的意義便凸顯出來。
新聞報道不僅要對新聞事件本身進行報道,還要對社會中的一些焦點人物和讀者比較關心的事件進行報道,通過記者獨特的視角為人們講述平凡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同時也可對事件中的一些先進個人進行宣傳,為社會樹立榜樣。而在此過程中,巧妙地加入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能夠更好地揭示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讓人物和事件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近日翻看春節(jié)假期以來攢下的厚厚一摞報紙,因時間關系,大多只是匆匆瀏覽一下,但人民日報的《新春走基層》專欄的稿件,卻都是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原因在于,文中用一個個普通人的生動故事,展示新時代的新氣象和人民生活的新變化,從而使報道“沾泥土”“帶露珠...
有了好的人物,還要有好的表達,只要這樣才能將人物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充分地呈現出來,這就需要精心組織“敘事”。從敘事學角度看,敘事在根本上就是一種意義交流活動。但同時,敘事亦具有方法論意義,即通過多元敘述方式以實現最大化傳播效果。很多作品之所以能引發(fā)共鳴,實為敘事使然,在此意義上,敘事實際上是一種表達的力量。
經濟報道是向受眾及時、準確、深入解釋關系國計民生的報道,它關注經濟的熱點問題,分析背后的原因,預測未來發(fā)展方向。然而,寫經濟報道并不容易,寫得不好,往往是專家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寫好此類報道,關鍵是要把經濟現象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同新聞報道的要求相結合,把經濟學的理論思辨轉化成新鮮生動、讓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些新聞沒有“靈氣”,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回味的余地,難以真正沖擊讀者的心靈,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要想讓新聞“活”起來,用好細節(jié)可謂一劑良方。
一、增強聯(lián)系供稿單位,新聞稿源優(yōu)先供應?開放時代,資源共享。大多數消息是依靠會議、公共機構和各類新聞發(fā)布會提供的材料寫成的。再加上各地區(qū)、各部門、各單位空前地重視宣傳,想方設法塑造形象或品牌,傳統(tǒng)的以“第一落點”為特征的獨家新聞已是鳳毛麟角,新聞信息資源的平臺空前地為各類媒介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