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511期

吉首大學建校前后的回顧



圖為原中共湘西州州委書記、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齊壽良


建校初期學生自己動手修筑道路


  今年是吉首大學建校50周年大喜的日子。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央、省教育行政部門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經過歷屆師生員工堅持不懈地艱苦努力,吉首大學伴隨著時代的步伐,由一所地域性的普通師范??茖W校,茁壯成長為一所開放型、綜合性的省屬大學,成為鑲嵌在武陵山區(qū)的一顆璀璨的民族教育明珠。2001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同志稱贊“吉首大學是湖南的驕傲”。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同志肯定“吉首大學具有特殊價值”。省政府領導視察學校時動情地說,“如果不辦吉首大學,湘西會更落后”。
  “要感謝吉首大學解決了省委、省政府的西顧之憂”。我作為創(chuàng)辦吉首大學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看到學校今日的變化,感到無比自豪和由衷的欣慰。(一)我于1954年10月調到湘西苗族自治區(qū)(1955年按憲法改為自治州、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任地委書記。那時的湘西交通十分閉塞,經濟十分貧困,教育非常落后,我到州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土家苗寨,訪貧問苦,調查研究。不少民族干部、民族上層人士、土家族、苗族群眾向我傾訴:“這窮、那窮,最窮還是教育窮;這苦、那苦,最苦還是沒有文化苦?!蹦菚r,全州沒有幾所像樣的學校,不少小學辦在破廟里,有的在民房,墻角養(yǎng)雞圈狗,佛(神)龕下面做課堂,搭塊長板子當課桌,幾塊巖石當椅坐。大多數群眾是文盲,有的一個村、一個小鄉(xiāng)找不出幾個識字的,尤其是苗族聚居區(qū),一個區(qū)域內有幾種方言,如古沅之間的酉水方言、瀘辰之間的辰河方言,情況十分復雜。黨的民族政策難以宣傳貫徹。外面先進的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難以傳播推廣。從調查研究中,我切身感到,振興民族經濟,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特別是要優(yōu)先發(fā)展高等民族師資教育,培養(yǎng)本民族、本地區(qū)的“永久牌”人才。我的這些想法在地委工作會議上提出后,得到大家一致贊同,作為重要決策納入地委的議事日程。
  1955年初夏,我在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同志的住所,向他匯報了地委辦高等學府的設想,他表示贊成,并要我趕在編制全省高校設置計劃前,向教育廳匯報。
  那年8月,在湖南省第一屆第一次黨代表會議上,省教育廳朱林森廳長參加自治州小組討論,我抓住這個機會,匯報了自治州民族教育的現狀與辦高校的要求。得到了林森同志的理解和支持。他說:“解放以后,湘西各族群眾要求提高文化,興學積極性非常高。地委、州人委在興學重教中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有力的,特別是重視師范教育,提高師資水平,是富有遠見卓識的措施,我們非常贊成。你們要求辦高校的設想,小舟書記已告訴我了。自治州師資不足,尤其是中學師資不足,合格率很低,外面的不容易調去,在那里的又不太安心,本民族每年有高材生回去,也沒有多少搞教育的,我同意你們自己辦一所師范學院,培養(yǎng)州內所需人才。”我接過話題,詢問辦大學應做些什么準備工作,創(chuàng)造哪些條件,請省廳多加指導和幫助立項。他又說:“條件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他還給我介紹了老革命家徐特立同志在延安創(chuàng)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故事:“在戰(zhàn)火橫飛、日蔣包圍下,用膝蓋當課桌,自己打窯洞,師生睡地鋪,力排眾議,為我黨培養(yǎng)了第一代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人才。你們比延安的條件好得多。我在廳里會為你們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得到國家的支持。你們先可以做些前期準備工作,先把架子搭起來……”他的一席話,更加堅定了我們辦大學的決心。(二)1956年8月,自治州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民族教育成為重要的話題,10個縣的代表極力主張全州辦一所高等學府,他們在會上除了列出種種需要外,還追述在抗日期間國立商學院從江蘇遷至吉首辦了8年的事實。黃穆如先生介紹了當年他參與辦商學院的過程,不少老師也是在本地聘請的,說明州內有先例、有條件辦好高等學府。會議期間由20多名代表聯名將《要求創(chuàng)辦高等學府》的提案送到大會主席團。
  大會執(zhí)行主席石邦智同志召開主席團會議,我提議將這一提案作為特別議案,獲得主席團全體成員一致通過。當即交州教育局會同地委文教部提出處理意見。州教育局接到議案后,和地委文教部一起組織專門力量就辦高校的具體問題進行磋商,就校址選定、辦校規(guī)模、師資力量、生員計劃、校長人選、開辦經費等作出初步方案,報大會主席團。主席團經過認真的討論,作為重要議案提交全體代表討論,并經全體代表表決通過,形成了決議。各代表團都表示,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持辦好全州第一所高校。
  代表會后,地委、州人委對籌辦高校方案再次作了認真的討論,進一步明確了辦高校的目的和意義。突出強調了自力更生、因陋就簡、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辦校指導思想。同年8月1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正式向省教育廳呈報《關于在吉首設立一所高等學校的請示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分別抄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務院教育部、高教部、國家計委和國家民委。《報告》從民族、地域和辦學指導思想等三方面說明吉首需要辦一所高等學校,規(guī)劃在1958年設立專科,1963年擴展為本科綜合性大學。省教育廳于9月2日回復州人民委員會,稱:“辦高校一事在規(guī)劃本省高師設置中,已經考慮了你州的實際,納入了計劃,并呈報中央核定。至于辦綜合性大學問題,省廳亦將報中央考慮,請國務院予以支持。”這份特別議案從提出到省教育廳批復只用了26天的時間。這個過程,反映了我州辦高校的積極性,也看出省教育廳對我州的積極支持。(三)1957年5月,湖南省土家族訪問團到州訪問,所到之處,都提出辦一所綜合性大學的要求,地委在同一時間再次向省委寫了《請求建立吉首大學》的報告。省委向教育部、國家民委、國務院作了專門匯報,周恩來總理批準:同意建立湖南省第一所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省屬綜合性大學,并批示國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廳幫助自治州做好籌建工作。
  同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吉首大學籌建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在籌建過程中,州委先后召開多次會議,研究確定了籌備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問題:
  校名:吉首大學辦校方針: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為我州培養(yǎng)符合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需要的人才,當前以培養(yǎng)中學師資為主,同時適當培養(yǎng)其他方面急需的人才。生員、系科設置應為我州的教育、經濟、文化、衛(wèi)生發(fā)展服務。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學校建設要以抗大為榜樣,切實貫徹勤儉辦一切事業(yè)的方針,自力更生,因陋就簡,講求實效。
  籌委會組成人員:籌委主任石邦智(州長)?;I委副主任毛華初(州委秘書長)。籌委委員陳彥斌(副州長),龍再宇(副州)、,黃穆如(副州長),孫婉(州委宣傳部長),沙吉吾(州民族中學校長),吳光士(州教育局局長),姚巨通(州工交辦主任),高仕品(州教育局副局長),楊永鑒(州第一民師副校長)。
  毛華初同志兼校長、沙吉吾同志為副校長。
  校址:在未確定前,暫時借用州第一民族師范學校培訓班的三棟樓房做校舍。1959年2月湘西自治州苗文學校停辦,分管文教、衛(wèi)生工作的副州長龍再宇同志提議,州人民委員會同意將其校址、校產劃撥給吉首大學,在此基礎上擴建校園。
  師資:原則上按1:5調配,來源一是積極引進;二是在州內兩所師范和部分重點中學中選拔,州文教部要做好考核工作。行政人員由州委組織部,州人事科推薦。老師和管理人員的選定由孫婉同志把關,選準一個調一個。第一批調進23人,其中專業(yè)教師14人,還聘任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作兼職教師。
  科系設置:按照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經濟、服務社會辦學育人的方針,設師范部和工科部,第一批招收學生不超過200人,請省廳納入招生計劃。師范部開設中文、數學兩個專業(yè),工科部設冶金、機械兩個專業(yè),還附設化工、機械兩個中專班。
  經費:省和州共同負擔。
  1958年4月,在州人民代表會議上石邦智同志宣布,吉首大學已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并宣布了籌委會組成人員和校長、副校長的任命。1958年9月12日吉首大學舉行隆重而又簡樸的開學典禮。
  創(chuàng)建初期,學校在缺經費、缺師資、缺設備的情況下,全校師生白手起家,因陋就簡,邁出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首屆招生189人,其中中文、數學兩個專業(yè)班招收98人,冶金機械招收91人。為了拓寬辦學路子,1959年經省教育廳批準,學制上實行長短結合,在辦好面向全省少數民族統(tǒng)招兩年制??频耐瑫r,開設培訓州內在職小學教師,為期半年到一年的進修班,深受各縣教育部門的歡迎。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先后從湖南師范學院、湖南大學、中南民院引進一批青年教師。辦學初期,凡事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教材根據教學需要,由老師自己編寫,學生查找資料要到州圖書館借閱,冶金、機械技術資料全靠自備。1960年以后才加強了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校區(qū)沒有室內活動場地,就在室外進行勞衛(wèi)制鍛煉。首屆學生還擔負著繁重的建校勞動,植樹修路、修球場、平整土地、挑河沙、做磚坯等,為學校做出了貢獻,也鍛煉了自己。在國民經濟遭受自然災害時期,學校組織學生自己種菜、種糧、自己喂豬,做到蔬菜、豬肉、食油三自給。還節(jié)余預算內經費添制圖書、儀器。為了克服在辦校初期遇到的種種困難,學校特意請來老紅軍、老貧農來校作報告,進行革命傳統(tǒng)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教育,鼓勵全校師生以抗大為榜樣,發(fā)揚延安自然科學院艱苦辦學的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走“又紅又?!钡牡缆?。學校建設在困境中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四)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國家為了戰(zhàn)勝自然災害帶來的極度困難,國民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為了保證農業(yè),要適當地調整農業(yè)、工業(yè)、基建、文教、國防、積累、消費的相互關系。省教育廳在1962年對全省高校進行調整,擬將吉首大學列入停辦大學,事先征求州委、州人民委員會的意見。州委、州人民委員會經過認真研究,不同意省廳的意見,并且陳述四條理由:1、吉首大學是全省唯一的民族高等學府,是繼延邊大學以后,全國第二所民族高等學府,從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出發(fā),不應該停辦;2、吉首大學在武陵山區(qū),覆蓋湘、鄂、川、黔結合部,都是少數民族地區(qū),現在在校學生中除我州的外,還有黔陽、邵陽等六個地市中聚居和散居的少數民族學生。辦好吉首大學,不僅對我州有利,對西南邊境人民和全省各地市聚居和散居的少數民族非常有利;3、設置吉首大學,是省委、省人委為幫助自治州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對我州的關懷和支持,我們在全州上下廣為宣傳、頌揚,現在又要停辦,惟恐會在少數民族中產生錯覺,有傷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4、吉首大學創(chuàng)辦四年來,在省委、省人委的關懷下,在省教育廳、省民委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很多困難,從無到有、從小大到、從低到高,開始走上正軌。已經畢業(yè)的同學在崗位上表現不錯,吉首大學應屬充實、提高的范圍,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鞏固條件,不應該停辦。請省廳收回原議,支持我州把學校辦好。并將上述意見抄報省委和省人民委員會以及國家教育部、國家民委。同年9月在省委召開的擴大會議上,我和出席會議的王長運同志又抓住機會,向主管文教、民族工作的省委書記、副省長張孟旭同志做了專門匯報,得到了他的支持。省委辦公廳、省民委,特別是谷子元同志從中做了許多工作,吉首大學最終得以保留,作為師專對待。為了有利于學校的安定,不產生誤導,經請示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后,對外仍保留吉首大學名稱,對內統(tǒng)計口放在省屬師專系列,仍實行省、州雙重領導。從而穩(wěn)定了學校,避免了折騰,為吉首大學后來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百廢俱興。吉首大學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與時俱進,抓住機遇,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喜人的業(yè)績。辦學的基礎條件和環(huán)境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狹小簡陋的校區(qū),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119萬平方米校區(qū)面積和41萬平方米校舍面積、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校區(qū)。設有51個本科專業(yè)、19個碩士點、涵蓋除軍事學以外的11大學科門類的新型大學城。挑起了振興湘西民族各項事業(yè)的重任,桃李滿園,碩果累累,共培養(yǎng)各類高級專門人才86000余名,造就了一批生氣勃勃的教育工作者、衛(wèi)生工作者、現代領導者和社會學、經濟學、生物學專家。成為各個方面、各條戰(zhàn)線的骨干力量。實踐證明,興辦吉首大學,是州委、州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作出的一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舉措,是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發(fā)展民族教育事業(yè)、推進民族經濟的豐碩成果。我衷心地祝愿吉首大學在黨中央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指引下,以50年校慶為契機,再上一個新臺階,把學校辦成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的綜合性大學,以嶄新的面貌矗立在湘西大地上,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置身于全國高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