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匯集
在之前的兩個小節(jié),我們分別講解了公眾號和視頻號的運營技巧,而討論問題的角度是從一個做號者出發(fā)的?,F(xiàn)在換個角度考慮問題——從平臺的方向看一看,賬號應該怎樣運營。
從2017年4G資費下調(diào)的那一刻起,短視頻的風口就到來了。當你打開抖音、快手或者微博、微信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所有人都在拍視頻,從不到十歲的小學生到耄耋之年的長者,從農(nóng)村的留守青年到CBD的商業(yè)精英,從塞北的孤煙大漠到江南的煙雨杏花。還有很多人,是自己原本有著一攤買賣,他們借助短視頻做宣傳,有開各種工廠的、做各種服務的,便宜的有做各種針頭線...
2012年8月17日,微信推出了公眾號功能。它與2009年10月新浪微博的橫空出世一樣,都改變了傳播格局。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了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可能,或者是說擁有了內(nèi)容生產(chǎn)的權利。不管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都可以在公眾號或者后續(xù)推出的微信視頻號上...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編辦、民政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市場監(jiān)管局(廳、委)、公安廳(局)、國資委,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教育局、編辦、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場監(jiān)管局、公安局、國資委,各銀保監(jiān)局:
對有身體傷疾的人士不使用“殘廢人”“獨眼龍”“瞎子”“聾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稱,而應使用“殘疾人”“盲人”“聾人”“智力障礙者”或“智障者”等詞匯。報道中一般不有意突出某一類型群體或某一種身份。如災禍報道中,不使用“死難者中有一名北大學生,其余為普通群眾”的類似提法。
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好新聞的樣子——中國新聞獎作品賞析》(以下簡稱《好新聞的樣子》)一書(朱建華、鄭良中著),可謂一本助力媒體人提高業(yè)務能力的好書。該書內(nèi)容共有10輯,特點、亮點不少,如指導性強、針對性明顯等等。然在我看來,更為突出的則...
報刊閱評(2)瀏覽高校校報、企業(yè)報等,我對其中的副刊頗多好感。方寸之間,里面有不少的好文章,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增長知識。下面結合幾家報紙副刊上的文章來一番點評,與大家交流。一、真情文章感動人?《華北石油報》2021年3月28日第四版刊出一篇題為...
近日從央廣網(wǎng)上看到一篇題為“蘇敏:56歲自駕游”的報道。該報道介紹了時下網(wǎng)上“走紅”的蘇敏自駕游的故事,讀來頗有趣味。50多歲的婦女,一個人自駕游,且在2020年12月底一些媒體報道她的故事后,開始在網(wǎng)絡上“走紅”。材料新鮮,有看點;寫法上也不...
記者和通訊員進行采訪能否獲得成功,關鍵就兩個字:“提問”?!疤釂枴笔遣稍L的第一道門檻,是獲取新聞素材的重要途徑。只有“提問”得好、才能有好題目;只有“提問”得巧,才能有好內(nèi)容。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是記者和通訊員的一項基本功。如果沒有提問,只是當“文抄公”或“啞巴”記者和通訊員,是很難寫出好文章的。提問是有技巧的。問題提得不好,往往會無話...
??筆者曾作為學員,聽過多次新聞培訓課;也作為教師,講過多次新聞培訓課;對新聞培訓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里說的新聞培訓課,指的是短期的新聞培訓班,有的上課半天,有的一天、兩天。講授的內(nèi)容主要是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為主,也有專題講新聞發(fā)言人、網(wǎng)...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沒有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xiàn)代化?!?021年中央農(nóng)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民族要復興,鄉(xiāng)村必振興”,把“三農(nóng)”問題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爸挥猩羁汤斫饬恕r(nóng)’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三農(nóng)”和我們黨、國家、民族內(nèi)蘊的血脈關系和內(nèi)...
一篇成功的新聞作品需要“七分采訪三分寫作”,可見采訪是新聞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要使采訪事半功倍,記者應在采訪前、采訪中、采訪后等方面多加留心。得心應手地運用采訪技巧,是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所應具備的素質(zhì),但這種素質(zhì)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和提升。
2021年全國兩會新華社推出“沉浸式”報道《聽會》,借助創(chuàng)新技術將人民大會堂新聞場景重構,創(chuàng)造了每個受眾都可感知的第二新聞場景,通過“5G+8K”的應用,實現(xiàn)了會場內(nèi)外實時互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π侣劰ぷ髡邅碚f,“走”是職責所在,只要干這份工作,就得不斷奔走,因為腳底板下出新聞。
最近,《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以下簡稱“《十年》”)一書推出“典藏版”。該書濃縮了中國廣播電視事業(yè)史上的黃金十年(1993-2003年),記錄了中國電視史上波瀾壯闊的實踐和變革,以及在中國電視人進行自我突破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全新的話語表達、傳播方式和傳播格局。
傳統(tǒng)媒體總編輯“老汪”,試水做短視頻4個多月,快手賬號平均每月漲粉10萬;2020年開始做快手號的封面新聞,一年多時間粉絲已達540萬;年愈六旬的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快手上圈粉400多萬,只用了近半年時間;95后理工男在快手上,以動漫的形式,講述幽...
這樣兩篇情感和態(tài)度截然相反的文章竟然被組到一起推送。拆開來看,兩條稿件本身其實并沒有問題,兩篇文章反映的都是客觀事實,但為何組合到一起卻讓用戶在閱讀時產(chǎn)生不好的聯(lián)想?
如今,各大主流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制作公司紛紛嘗試制作豎屏訪談、豎屏劇、豎屏綜藝、豎屏廣告等視頻內(nèi)容。豎屏浪潮風起,“豎屏取代橫屏”的觀點一時成為輿論話題。主流媒體必須做豎屏視頻嗎?豎屏橫屏如何協(xié)調(diào)?怎樣才能搭上這撥風口?4月下旬,《傳媒茶話會》...
電視新聞是聲畫兼?zhèn)涞奶厥赓Y訊,離開畫面,就不叫電視了。好的電視新聞,是沒有配音也看得懂的,這說明鏡頭是電視的母語,是電視區(qū)別于其他媒體的“第二性征”。所以,不懂得鏡頭語言的組織,就不叫電視人。
形容傷勢非常重。已包含“渾身”的意思,不能再說“渾身遍體鱗傷”。誤例:他被敵人抓住后,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